前沿资讯/DeepSeek浪潮下如何撑过35岁职场危机?跨界程序员:我不焦虑,40岁就退休|CodeMaster#3
DeepSeek浪潮下如何撑过35岁职场危机?跨界程序员:我不焦虑,40岁就退休|CodeMaster#3
DeepSeek浪潮下如何撑过35岁职场危机?跨界程序员:我不焦虑,40岁就退休|CodeMaster#3

2025-02-27发布

image.png

当35岁魔咒与AI焦虑席卷技术圈,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程序员却踏出了一条别样之路。本期 CodeMaster 带来跨界程序员晚枫的故事,从电子信息跨界到法学硕士,从编程博主到爆款开源库作者。这个拒绝被定义的"斜杠战士",如何用三份截然不同的职业经历,编织出破解时代焦虑的生存算法?

现在,就让我们踏入晚枫的世界,寻找破解职场与技术难题的答案。

代码君:晚枫老师你好,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。

晚枫:代码君好呀~

我是晚枫。一个在跨界路上玩出 「技术+法律」 叠加态的非典型码农!本科学电子信息,研究生转读法律,研究的是大数据与AI相关的方面。当年顶着法律硕士的头衔冲进北京科技圈,工作一两年后,总想用作品证明自己,白天用 Python 给合同「瘦身」,晚上在 GitHub 偷偷种下 python-office 这颗开源种子。坚持维护了两年多,如今项目也吸引不少维护者加入,而我也顺势成为了一名编程博主。

image.png

随着今年开始筹备 40 岁退休计划,发现数据合规与安全方向特别契合我这种有技术背景的法律人,所以又重新回归了法务岗。但编程和开源这两件事,我打算一直做下去,毕竟在当前从事的数据安全法务工作中,技术背景已然成为自己的优势。

从收入角度来说,我目前主要依赖开发工作。而且我现在做的法务工作和数据安全相关,也因我的技术背景得以更好地开展,我坚信数据合规和数据安全是很有前景的方向。

代码君:那如果用三个标签来形容自己,您会选择哪三个?

晚枫:用三个标签的话,我一般对外介绍自己是开源作者编程博主,第三个标签我想应该是不焦虑。(笑)

前两个标签代表了我在技术领域的身份,而 “不焦虑” 则是我面对技术圈变化和挑战时的态度,也是我能够在跨界之路上不断前行的关键因素,心态稳是最重要的。

代码君:您当时做 python-office 这个开源项目的契机是什么?

晚枫:其实我当时是一心想着做好自媒体博主,提升网上的流量。我开了很多账号,尝试了各种主题,后来发现自己在 Python 主题方面比较擅长。通过分析用户提问和需求,我发现很多职场人想用 Python 解决办公问题,但又不想深究复杂代码,于是创建了 「Python自动化办公」 B站账号,积累十几万粉丝。这个账号主要做两件事:一是为零基础职场人教编程,二是介绍 python-office 的功能更新。 image.png

一开始,我不太理解为什么非程序员会学 Python,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想结合办公场景使用,还不想把 Python 学得太复杂。我就把他们的需求收集起来,做了一个大杂烩项目,这就是 python-office。这个项目能简单直接地满足他们的需求。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把它打包成软件,我的目标用户更想了解科技本身,通过使用这个项目,他们能知道代码是如何运行的,这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。所以,我认为打包成软件不符合我的目标用户需求。

代码君:我们接着聊 python-office 这个开源项目,在项目开发过程中,您有没有遇到印象特别深刻的难点?

晚枫:说起这个项目,真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!主要有三方面。首先是跨平台支持不足,项目基于 Windows API 开发,这就导致 Mac 和 Linux 用户的需求暂时无法满足,每次收到他们的询问,我都挺无奈的。

其次是代码臃肿问题,随着功能不断增加,代码变得越来越复杂,维护起来相当困难。后来我采用模块化思路,将项目拆分成十几个专项开源库——就像造汽车,我只需保证接口统一,具体功能由各「零部件库」实现,比如 Excel 功能就调用专用库,这样一来,代码结构清晰多了。

最棘手的其实是开发者协作。虽然项目贡献者有 20 多位贡献者,但多数只提交一次代码,长期维护的除我之外只有两位伙伴。如何建立可持续的贡献者激励机制,这比解决技术难题更让我头疼,也更需要我去学习和探索。

代码君:对于这些问题,您现在有明确的解决思路或建议吗?其他开发者可能也会遇到类似难题。

晚枫:说到贡献者不多这事儿,我有一个想法 GitCode 平台对项目运营提供了不少支持,像给项目评级、奖励、证书这些都很给力。但我觉得,对于那些在平台上很活跃但没有自己项目的开源爱好者,也应该给予奖励。毕竟,他们也是开源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样一来,就能激励他们在项目上更活跃,吸引更多开源项目入驻和运营。

现在不少平台只把目光聚焦在开源项目作者身上,其实想参与开源项目的普通开发者才是大多数,他们能产生长尾效应,但目前平台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。如果平台能激励这部分人,就相当于间接激励了开源项目作者。就拿我来说,给我奖励不如帮我吸引更多人参与项目,我现在已经有很多成果了,在很多榜单上都很靠前,更希望有人能和我一起把项目做好。 image.png

技术难题暂时无解,不过我发现其他开源作者都在头疼同样问题(笑)。最近正积极对接线下开发者活动,特别是咱们重庆本地的技术沙龙,说不定能和 GitCode 碰撞出新思路呢?

代码君:老师这点提的特别好,之前我们常规思路是以平台的开源项目作者为主体设计活动和权益,您这番话可给我们提了个醒,后续我们肯定会朝这个方向改进。另外,您提到的线下活动部分,我们已经在紧锣密鼓策划中了,GitCode 2025 年首场西南地区的meetup,我们特别希望能和您在重庆联动起来,相信一定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!

晚枫:期待住了!

代码君:现在 python-office 项目获得了不少关注和支持,您觉得它有哪些优势或亮点?

晚枫:从用户角度,项目所有功能开发完全由用户需求驱动的。就拿之前做的发票批量识别项目来说,它调用腾讯接口,能一行代码识别大量电子发票,真的帮到了很多人。有用户私信我,说以前录入发票需要一个月,用了我的项目一分钟就解决了,大大节省了时间。这种刚需功能自带传播力,现在只要用户能清晰描述需求,我都会优先开发。

推广方面算是我的主场优势。我清楚知道如何通过账号宣传产品、获取流量,甚至实现变现。我能独立负责项目的后续运营和宣发工作,项目和账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,像飞轮一样滚动发展。

从技术生态角度来看,我觉得做开源项目,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主语言的生态。比如做 Python 开源项目,就要关注 Python 生态圈的工具。我把开源项目打包到 Python 第三方库的官方库中,还经常参加 Python 相关活动,申请加入 Python 组委会、关注 Python 基金会等,和生态紧密贴合,这对项目发展很有帮助。

代码君:能否具体说说 python-office 目前的发展状况?未来有哪些规划?

晚枫:先聊聊现状吧。目前我们运营着 80 多个用户微信群,收集了 150 多个待开发需求,这些需求都来自真实工作场景,很有实用价值。B站账号也更新了 100 多个功能演示视频,吸引了 30 多位贡献者参与代码提交,可以说人气和实用性都不错。 image.png python-office 主页

未来规划方面,首先,是想建立可持续的贡献者激励机制。现在虽然 GitCode 平台给了很多资源支持,但如何让开发者长期参与仍是难题。二是准备深度参与 GitCode 的线上线下活动,比如你们在重庆的 meetup,这对项目推广肯定大有帮助。三是技术架构调整,我们计划把大而全的代码库拆分成多个子项目,就像汽车零件分厂生产一样,既能提高开发效率,也方便其他开发者按需取用。

还有个小心思——想找个机会把某个功能模块融入到知名 Python 框架里。当然日常维护不会停,希望能实现常态化增加功能、修复 bug、提高代码质量和性能,让 python-office 一直保持活力。

代码君:您认为开源项目该不该考虑商业化?怎么平衡变现与开源精神?

晚枫:这个问题我用亲身经历回答。python-office 在 1.0 版本之前,每次运行都弹课程广告,这其实是我当时为了维持深夜 coding 动力的现实选择。毕竟每天下班从6点码到凌晨2点,没有收入很难坚持。那些说 “开源不该赚钱” 的人,可能是因为他们另有收入来源。但现实情况是,没有资金支持,连团队都很难组建起来。就拿我现在来说,想找人一起做开源项目,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法解决他们的收入问题。

代码君:既然搞开源又想赚钱,很多人觉得不够纯粹?

晚枫:这正是误区!你看 DeepSeek、Linux 这些顶级项目,哪个背后没有商业支撑?我现在找到的平衡点是:用公众号流量收益反哺开源,既不影响用户体验,又能带着核心开发者共建生态。比如我用自身流量帮团队成员推广他们的开源项目,他们在技术端深耕,我在其他场景创造收益。开源要长久,商业化是必经之路——除非你只想当个周末玩家。

举个例子,现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都开设了开源治理硕士专业。从法律和经济学角度看,开源项目本身就是为企业节省开发成本服务的,节省成本就是在创收。如果从项目设计之初就不考虑成本和经济问题,我认为这个项目很难成功。只要考虑到经济问题,就有变现的机会。

代码君:刚刚您介绍了博主之路的开启过程,现在聊聊您运营 B 站自媒体账号过程中,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经历,或者让您难忘的粉丝互动故事?

晚枫:线上最暖心的瞬间,当属之前提到的发票识别项目,用户说「以前手动录入一个月,现在 1 分钟搞定」。这种真实反馈就是我持续更新的燃料。

线下的话,我从刚开始做账号、还没有粉丝的时候,就热衷参加各种技术线下活动。一方面可以了解行业技术发展方向,另一方面能认识很多技术圈的朋友。有了粉丝后,以嘉宾或演讲者身份参加活动,我会更注重自己能输出什么价值。比如我会分享自己在项目开发或工作中的经验,也会关注别人的项目。

说到粉丝互动,有些故事挺有趣的。之前有做销售、学农业的粉丝,和我沟通后,毅然决定转行学 Python,现在真的成为了程序员,还经常找我交流。我觉得这些都是做博主的收获。而且通过做博主,我更好地了解了用户需求,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升,还获得了一些影响力。以前像 Python 中国大会这种活动,我觉得遥不可及,现在我不仅成为了 Python 中国的讲师,还获得了 GitCode 的 G-Star 认证,真的很有成就感。 image.png python-office 获得 GitCode G-Star 毕业项目认证

代码君:如果在网上遇到杠精粉丝,或者意见不一致的程序员,您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回复会是什么?

晚枫:我内心的想法和实际回复是一样的。我觉得只要自己有价值,就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。比如有人说 Python 是玩具语言,我的态度是不用理会,远离就好,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语言。目前 AI 开发中,Python 是常用的调用语言。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不需要证明,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才重要。

代码君:您刚刚提到了 AI,现在 AI 是个很火爆的话题,尤其是近期引发的 DeepSeek 热潮,您认为这对开源作者意味着什么?

晚枫:我觉得 AI 这让开源作者的价值更大了!

代码君:在网上看到一些不同观点,有些比较悲观的人认为 AI 出现后,很多基础开发人员会被取代,AI 写的代码比人写得还好,所以很焦虑。

晚枫:关于 AI 取代程序员这个问题,我的观点可能比较特别。说这种话的人,要么是蠢,要么是坏。好听点说,坏的人可能是自己有 AI 产品要推广;蠢的人则是根本不懂 AI,只会盲目焦虑。我从两个层面来解释:

从业者角度看,AI 爆火之前,只有大厂和实验室需要 AI 程序员,现在连养猪行业都用 AI 算法,岗位需求反而暴增。就拿我自己来说,工资涨了,价值也提升了,根本不存在被替代的情况。

再从社会岗位来看,90 年代电脑革命都没取代人类,反而创造了更多工种。如果 AI 像电脑那样改变社会,只会让人摆脱低价值重复劳动,催生更多新行业和新岗位。这明明是解放生产力的好事,怎么总有人觉得是威胁呢?

代码君:那您觉得普通人应该面对AI 热潮?

晚枫:就像 90 年代我们的父母去报班学习使用电脑一样,AI本质上是个工具,已经成为打工人肉眼可见的基础技能了。在很多行业,只要你是打工人,就应该去学。学会怎么用 AI,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就行,也不用焦虑,反正公司和行业也会推动你去学的。AI 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了,坦然面对就好,也可以多看看我的视频,能学到更好的使用方法(笑)。

代码君:你在自我介绍时提到准备 40 岁退休。您现在为了早点实现退休计划,有做哪些相应的准备和规划吗?

有啊。

第一,我从广州搬到了重庆,因为我觉得在广州生活成本太高,换一个生活成本低的城市,能让我的资金更充裕。

第二,我换了工作,现在做法务。我觉得做法务才能真正实现工作自由,未来我可能会做律师,这样就不用在公司上班了,可以专职做博主、开源项目,还能接案子。 image.png

为了实现退休目标,我现在非常努力。做法务、做开源项目、做博主,每天都忙到很晚,基本都是凌晨一两点才睡觉。不努力的话,很难有这么多选择的机会。

我最近在尝试建立团队,这是我 2025 年的计划。我打算把自己挣的钱投入到团队建设中,学习更多商业知识。我发现很多程序员技术很好,但不懂怎么把技术推广出去,不懂营销和运营自己。我觉得学会这些才能实现我 40 岁退休的目标。

当然有得有失,如果当初专心做程序员,现在可能职位收入都不错。但既然选了现在的路,就得学会取舍。规划未来一定要目标明确,分清主次,越早想清楚越好。

代码君:有一点我很好奇,您觉得同时在法律圈和开发圈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?

我同时涉足法律和开发这两个领域,感触颇深。这两个行业其实都是在规则里探索,思考如何运用规则,找到规则中的 “bug” 并加以修复, 这是个很特别的共通点。

法律是用社会规则解决社会问题,程序员则是用代码世界的规则解决代码世界的问题。很多人觉得法律行业靠关系,但真正的法律市场是非常市场化的。这两个行业的思维模型是一样的,都是去运用规则,发现规则中的问题并解决。

代码君:现在的大环境下,大家也经常谈到职场 35 岁危机。您觉得程序员该如何避免 35 岁危机呢?应该培养哪些技能,或者如何调整心态?

晚枫:焦虑解决不了问题。技术竞争力不够的,建议趁早转行到无年龄限制的领域。** 其实所谓35岁危机,更像是行业不成熟的表现——中国程序员群体真正规模化也就十来年,自然没人见过成熟期的发展路径。你看医生律师这些百年行业,哪个年龄段该做什么清清楚楚。

我曾经和科技公司朋友聊过,我们觉得这焦虑可能是互联网放大出来的。等再过二十年,程序员的中年发展路径自然会出现。社会发展是渐进式的,没必要自己吓自己。 被淘汰的往往不是年龄问题,而是技术不行的人,这些人本该二十岁就被淘汰,多挣十五年钱算幸运了。

我的观点可能比较极端,但这就是我不焦虑的原因,我觉得没什么可担心的。

代码君:如果您真的 40 岁躺平退休了,用马甲账号偷偷写代码,结果被粉丝抓包,粉丝说您 “假退休”,您会怎么回应?

晚枫 我会说敲代码对我来说就像钓鱼是别人的爱好。公司的业务需求像工作,但写开源代码能让我真正放松。我的职业信仰就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——现实里当律师帮助身边人,网上当程序员帮助技术需求者,这比在公司做领导那些虚无的需求有意义多了。所以我想在现实世界做律师,在网上做 “赛博程序员”

代码君:也只有和您这样两个行业都从事的人交流,才能总结出这样的观点。做法律工作和做程序员,对您的意义分别是什么?

做法律能让我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更稳定,生活得更好;做程序员能让我有做数字游民的机会,拓宽职业发展空间。这也是我每天熬夜努力,两个方向都不想放弃的原因,可能现在有点贪心了。

image.png

代码君:量力而行,尽力做到最好,希望您早点实现退休计划。

晚枫 我觉得自己走在实现目标的路上,也希望每个人都跟我一样,能朝着自己的目标稳步前行,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,享受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乐趣。

相关链接

Star for me(点击阅读原文链接直达) :

https://gitcode.com/CoderWanFeng1/python-office

晚枫B站首页:

https://space.bilibili.com/259649365

python-office 首页:

https://www.python-office.com/

写在最后

通过这次访谈,我们深入了解了晚枫在法律和编程领域的独特见解,以及他对开源项目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规划。他的经历告诉我们,只要明确目标,合理规划,就能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方向,实现个人价值。

成为 CodeMaster

「CodeMaster 专栏人物」聚焦开源界有影响力与创新力的人物,通过深度访谈挖掘他们开源旅程中的故事,展现其魅力风采。「CodeMaster 专栏人物」会在 GitCode 公众号独家发布,依托庞大用户群体和广泛传播渠道,给予参与者大量曝光,使其理念与成果在开源乃至整个技术领域产生深远影响。

如果你在开源领域拥有丰富的故事和经历,想要展现自我、收获成长,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代码君报名「CodeMaster 开源先锋计划」,一同在这个平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开源故事,为开源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

image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