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小说到第40章时,我卡在了给人物起名的环节。
对着翻译软件翻了半小时,把 "亚瑟" 拼成 "阿塞尔",还差点给女性角色安了个男性化的德语姓氏。
盯着屏幕上混乱的名字列表,突然冒出个念头:能不能自己写个工具,按文化和性别生成名字?
现在回想,这个决定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—— 而推牌的那只手,一半是我的冲动,一半是 AI 的托举。
一、在GitCode上种下第一颗种子
2025年7月的某个下午,我对着满屏混乱的代码叹气。
这是姓名生成器的最初版本:用最基础的JavaScript写了200行代码,数据库里只有3个国家的姓名,还全是复制粘贴来的。
第一次提交代码时,我在命令行前坐了半小时。
git commit -m ""
里的引号空了又填,填了又删。
”第一个版本“太普通,“初始化项目”像说明书,最后敲下“笨拙的开始,但总要出发”时,手心全是汗。
推送成功的瞬间,GitHub页面上那个绿色的小对勾,在我眼里亮得像星星✨。
最开始的代码现在看简直惨不忍睹。
- 生成姓名的函数重复写了三次,只是换了国家参数
- 筛选性别时用了冗长的if-else,完全不知道可以用对象映射
- 有次为了加日本姓名,硬把平假名复制进数组,导致页面加载慢得像蜗牛
二、没有人帮我开发的处境
项目跑通的那一刻,我突然冒出个念头:如果没有 AI 会怎么样?
想起下午改性别筛选逻辑时,我把 "male/female" 写成了 "man/woman",导致筛选功能完全失效。
AI 帮我找到错误时,顺便科普了 "在编程中,性别字段常用 male/female 作为标准值"。
要是独自面对这个 bug,我可能会对着控制台的 "undefined" 报错发呆到深夜。
还有 Git 提交时那个 "failed to push some refs" 的红色警告,AI 说是 "本地分支和远程不同步",教我用git pull --rebase origin main解决。
当时没觉得什么,后来逛开发者论坛才发现,多少新手栽在这个问题上,最后干脆删库重传。
半天开发里,至少有 10 次想放弃的瞬间:CSS 布局歪到离谱时,AI 给我改了 grid-template-columns 的参数;
生成重复名字时,它教我用Set去重;连 "怎么让按钮点击时有阴影效果" 这种细节,都能得到具体的代码示例。
晚上 8 点,我给工具加了个简单的 "收藏" 功能,用 localStorage 存喜欢的名字。
看着页面上能正常切换的文化选项和点击就亮的收藏按钮,突然鼻子有点酸 —— 这半天像被人扶着学骑车,对方不仅扶着车把,还帮我蹬脚蹬子,甚至提前告诉我哪里有坑。
三、代码之外的成长
现在的姓名生成器已经能支持12种文化的姓名了。
有人说 AI 会让开发者变懒,但对那天的我来说,它更像个不会不耐烦的师傅。它没直接喂我代码,而是在我卡壳时说 "试试这样",在我犯错时指出来 "这里应该是 xxx"。
这种 "扶一把但不包办" 的帮助,让我敢去碰那些原本觉得 "这辈子都学不会" 的东西。
现在项目主页的 README 里,我特意加了段话: "如果有和我一样的新手在看这个项目 —— 别怕,哪怕你现在连 Git 都不会用,也可以从一个小想法开始。毕竟,我的第一行提交记录,是在 AI 的陪伴下敲出来的。"
至于那个法国骑士,最后用工具生成的 "莱奥奈尔・德・卢瓦尔",意外地和剧情很搭。或许这就是开发的浪漫吧:为了解决自己的小烦恼写的代码,最后会以各种方式反哺生活。
就像那些被生成的姓名,每个都藏着故事,而这个项目本身,也成了我的开源故事开端。
如果您也在为起名犯愁,或者想看看新手是如何跌跌撞撞搞开源的,欢迎来 GitCode 找我。
而这段从 0 到 1 的路,有个沉默的搭档陪我走完,真好。
毕竟,每个伟大的项目,都始于某个普通人的"试试看"——就像每个名字,都始于父母的期待一样。
📪项目地址:https://gitcode.com/2201_75876277/xingmingshengchengqi